十殿阎罗壁画
进入晚秋,中国花木之乡丁伙镇到处都是一派秋收景象。金灿灿的田野沐浴在夕阳下,给人以不尽的暖意和希望。坐落在锦东村的彰墅庙,安静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为生活在这里的四方乡亲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近几年来,关于彰墅庙的历史和壁画曾衍生出一个又一个版本,把这座不太起眼的小庙时不时地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为了摸清彰墅庙的历史,江都区文新局组织文物专业骨干开展了详细的调查。
一、彰墅庙名称的由来。为什么叫彰墅庙,查遍古籍版《江都志》和现代版《扬州文化志》、《江都志》、《邵伯镇志》、《宜陵镇志》等历史文献都没有直接的信息。目前,有一种说法:彰墅庙是东晋谢安给七个爱妾建的庙宇之一。如果该说法成立,其他六座庙宇在邵伯、真武等地都应该有记载。民间流传有谢安七墅之说,并没有周墅庙、乔墅庙等其他墅庙的说法,也没有遗迹留存。清朝尚书董恂在《甘棠小志》中记载了邵伯境内寺庙和建筑,包括邱墅阁和樊墅庙,但这两处应该是因地名而起的阁名和庙名,与谢安建庙纪念爱妾应该没有什么关系。由此可见,彰墅庙因地名而起庙名的可能性比较大。
二、彰墅庙的始建时间和演变历史。根据江都文物档案记载:彰墅庙“始建于明代后期。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扩建。”近几年来,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有的说建于东晋时期,甚至有的说是建于近现代。从现场勘察情况看,庙内西墙壁画有“秦桧受审”的图案,可以判断壁画不可能绘于东晋时期。会不会庙建于东晋,壁画绘于宋代以后呢?有这种可能,但缺乏任何依据。彰墅庙整个建筑风格属于明代的,柱础的作法非常明显。采用类似覆盆式的木柱础,既可以隔潮、通风透气,而且坏了可以更换。如果,彰墅庙是东晋时期修建的,不可能采用后朝时期的作法。那么,后一种说法成立吗?通过走访76——85岁锦东村周边群众和江都区内相关老文化工作者,他们回忆称小时候彰墅庙就存在了,壁画里处置不忠不孝之人的残酷手段,让他们非常害怕,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看来,彰墅庙和壁画修建于近现代绝无可能。1939年之后,彰墅庙曾经被国民党顽固派和汉奸占据。一直到解放初期,寺庙都保存完好,也没有修缮。1959年左右,在物质资源比较贫乏的情况下,因生产和建设需要,拆除了庙内10多间建筑,利用拆卸的砖木材料修建其他设施。现在留存的三进殿宇不少横梁也是当时拆卸的,留下了不少榫眼。前面两进建筑长期为供销社用房,改革开放以后承包给个体户开店。最后一进先后做过乡政府、学校和工厂。上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简单修整,重新成为寺庙。现存三进建筑,前面两进年代比较久远,第三进年代可能晚些。学术研究需要百家争呜,但必须要有历史和事实依据。在目前没有任何新证据的情况下,彰墅庙的历史还是以江都文物档案记载为准比较合适。
三、彰墅庙的壁画。彰墅庙最大的特点不在于它的庙宇结构,而在于它留存的“十殿阎王图”壁画。据江苏省文物保护研究所专家称,通常只有北方地区在墙壁上绘制壁画,象彰墅庙这样在苏中水网地区绘制壁画是非常罕见的。另据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专家考证,在“十殿阎王图”壁画里绘有“秦桧受审”也是彰墅庙的一个特色,其他地方的壁画中没有。从绘制的线条来看,壁画不是出自一个人之手,估计是师傅带徒弟共同完成。壁画墙体由不同类型的砖头拌泥浆砌成,一方面说明该建筑应该不是当时新建的,可能是翻建、改建的,这样就与文物档案记载的清道光年间扩建一致起来。另一方面,说明当初建造时经济条件并宽裕,加之自古术业有专攻,壁画由扬州名人画家绘制的可能性不大。彰墅庙壁画历尽沧桑保留至今,尤其是度过文革浩劫,无形之中披上了神秘色彩,给人以不少想像的空间。我们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彰墅庙开办供销社之后,第二进一直作为库房和宿舍使用,工作人员因害怕壁画中残酷血腥的画面,用石灰水将壁画刷成了白墙。正因为如此,倍受人们关注的壁画才得以比较完整地保留下来。
彰墅庙的保护工作一直牵动着江都区文物保护部门和丁伙镇政府。2005年彰墅庙被确定为市县级文物。近年来,江都区文新局先后协助丁伙镇政府解决相关历史遗留问题,编制文物本体修缮方案。在扬州市文物局大力支持下,积极协调有关单位保护和修复壁画,成功争取2016年扬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项目。明天,彰墅庙将会是一个什么形象,值得大家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