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盛,生于1944年7月,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人。1963年任村干部,1966年任大队长,1973年任村党支部书记,现任蒋巷村党委书记、江苏常盛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常德盛是党的十六大代表,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乡镇企业家、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蒋巷村被授予全国文明村、全国文明村镇建设先进村、全国十佳小康建设红旗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级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从“十年九涝一旱荒”的穷村僻壤,发展成为江苏省人均向国家出售粮食最多的行政村之一,走出了一条“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强村富民之路,让村民过上了“劳有丰得、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学有优教、病有良医”的幸福生活……
在已任职44年的村党委书记常德盛的带领下,蒋巷村拔掉了“穷根”,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蒋巷奇迹”,全村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而在村民的眼中,常德盛却只是个对自己说“不”的村支书:不做大官、不发大财、不让儿子接班、不吃请、不受礼、不徇私,不拿全村最高的工资、不拿全村最高的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等等。
“我老常不想当官”
1968年,常德盛刚25岁,兼任任阳乡党委委员。那时他摸索成功了在稻田套播麦种的“免耕法”,此法不仅省工省力,麦子长势也很旺盛。邻村见了也开始效仿。但有关部门认为“免耕法”是“懒汉法”,要求翻耕重播,邻村只能把刚长出的麦苗毁掉重播。但常德盛却顶住压力,照样在村里推行“免耕法”。于是有人说,常德盛是乡党委委员,为什么麦子不搞掉!他来气了,宁愿不做党委委员,也要推行“免耕法”,于是他辞掉了这个职务。 而这种方法却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后来,组织又选调他去参加县工作队,并曾准备安排他担任乡主要领导,但都被他谢绝了。
1986年之后,虽然常德盛兼职过任阳镇党委副书记和支塘镇党委副书记,但他却始终扎根蒋巷。事实上,常德盛还是有很多次被提拔的机会,但都被他放弃了。
常德盛用一句话回答了所有人的不解:“我老常不想当官,也不会当官。我只想认认真真为蒋巷做点事情,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我的理想、我的希望、我的根都在蒋巷,把蒋巷的工作干好,是我对组织最好的回报。”
主动让掉资财上亿元
蒋巷村企业转制时,常德盛该拿的1000万股份一分没要,而这些股份在今天至少价值3000多万元;该得的销售提成即使以1%计算,多年累计也有数千万元,但他分文没取;镇里给他的绩效奖金等,他基本上也只拿个零头。
常德盛把这些资产全部留给蒋巷村民共享,为大家建造别墅、老年公寓,自己却仍然住在平房里。
对此,很多人认为他傻,有钱不拿,而且是经上级组织核定,正正当当的钱。可常德盛却说:“自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你还能为蒋巷人做事吗?我一分股份都不要,我就站得直,我就可以为蒋巷做更多更大的事情!”
据统计,2009年蒋巷村集体收入1000万元。居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区股份分配、口粮补贴等各项加起来支出近500万。仅靠福利,蒋巷人就达到了全国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再加上劳动所得,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
交班不传位给自家人
58岁那年,常德盛主动向市委提出要退下来,组织上通过考察,认为他的儿子年富力强,考虑让他儿子进班子重点培养。
常德盛却表示:“在蒋巷,职务不搞终身制,职位不搞世袭制,村厂班子不搞家族制。我交班,不是传位子给自家人,而是希望把发展思路、工作方法传给心系群众、踏实肯干的人,把事业的接力棒一代代传下去,把蒋巷的明天建设得更美好。”
于是,市委尊重他本人的意见,为他配备了一名专职副书记,并坚持让他再干下去。
没有专车不设专属办公室
常德盛没有专车,村里的一辆别克轿车已开了10多年,修过好多次,村民有事都能用。2009年年底,几家改制企业的老总实在看不过去,在付给村里足额的上缴款之外,又共同出资100万元,希望为常德盛配一辆新车。可常德盛没买新车,而是把这笔钱算作企业对村里增加的上缴款,作为村股份合作社的收益分给了全村人。
此外,直到今天常德盛没有自己专属的办公室,他依然还和四五个工作人员挤在一起。他很少呆在办公室里,每天早上至少走5公里,一天转下来,现场能解决几十个问题。他常说:“很多事情呆在办公室里没法解决,田里的水要放多少?在办公室里看不到,看不到就会心不急,办事也容易一刀切。”
“不能因为我是书记就搞特殊”
1987年,常德盛儿子等着新房办喜事,家里人想把房子建得好一点。就在做房基、砌山墙时,常德盛来了。他用步子量量就肯定地说:“超标了!超标了!”随即要求泥瓦匠把砌好的墙推倒按标准来建。
实际上,村民是想让常德盛住得更宽敞点。泥瓦匠们都不动手,为难地说:“房梁都做好了,这墙一缩梁就伸出来了。”常德盛说:“那就锯房梁!”
村上的干部和群众劝常德盛说:“凭你的功劳,建再宽的房也没人会说什么,别说宽出一米了,而且锯梁不吉利。”常德盛说:“那不行!不能因为我是书记就搞特殊,必须按规定来做。你们不锯,我锯!”
泥瓦匠们没办法,只能把七根粗大的房梁都锯下了一截,硬是把房子缩短了一米。
“因为工作忙,母亲耽搁了治病,被‘带状疱疹’夺走了生命。现在,全村的老人都住进了别墅,住进了老年公寓,可是我却没能让苦了一辈子、累了一辈子的老母亲安享晚年。我时常对着老母亲的照片默默流泪,儿子对不住您啊!”母亲因病去世,成为常德盛一生最大的愧疚,也是他唯一一件值得后悔的对自己说“不”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