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15时23分,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46项,继续紧随意大利,稳居世界第二位。
苏州作为中国大运河重要的文化古城,是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随着中国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苏州段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苏州段遗产范围北起京杭运河与山塘河交汇处,南至京杭运河与太浦河交汇处,遗产区面积642公顷,缓冲区面积675公顷。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由河道和7个遗产点组成。其中,河道包括城区故道(山塘河、上塘河、胥江、环古城河)和现京杭运河苏州至吴江段等河道,遗产点包括山塘历史文化街区、虎丘云岩寺塔、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全晋会馆4个运河相关遗产和盘门、宝带桥、吴江古纤道3个运河水工遗存。
大运河苏州段水道最早开挖于春秋时期,是江南运河的雏形。苏州段运河历经修筑、疏浚,保持了大运河基本走向,至今仍在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古代运河开凿与应用技术的突出范例。大运河苏州段通过作为运河主航道的山塘河、上塘河、胥江、护城河以及盘门、阊门等水门与苏州内城水系连为一体。苏州古城水网是古代大运河的水系之一,古城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大运河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城苏州是大运河独特的城市文化景观,是古代筑城与水利技术融合的杰出典范。
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意味着大运河的突出普遍价值和我国政府为保护大运河遗产所付出的努力,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也是工业革命前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工程项目,它促进了中国南北物资的交流和领土的统一管辖,反映出中国人民高超的智慧、决心和勇气,以及东方文明在水利技术和管理能力方面的杰出成就。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大运河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灌溉、输水等作用,是大运河沿线地区不可缺少的重要交通运输方式,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在会议发言中表示,大运河遗产保护和申遗工作的复杂程度和工作难度在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数以万计的各学科专家、专业人员和广大民众参与其中。通过大运河申遗,使世界遗产的保护理念在中国总人口八分之一的大运河流经区域得到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
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6月15日至25日在卡塔尔召开。除审议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外,会议还将就《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修订、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战略、全球战略、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等多项重要议题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