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3年投资72亿元 留住文化南京的“根”

发布日期:2012-02-14  02:45    
  33公里的明城墙保存完好的长度超过25公里,甘熙故居恢复了历史原貌,大报恩寺遗址公园重建工程启动,老南京耳熟能详的沈万山故居整修一新……近3年来,市政府公共财政用于古迹名胜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高达72亿元。
  大投入带来大变化,历史文化保护延续了城市文脉,彰显了城市特色,留住了文化南京的根。
  物质文化资源点,南京3000多
  “南京的自然、地理风貌在世界古都名城中别具一格,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列第一方阵。面对当前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城市竞争,南京显示出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南京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主任张年安说,今年初,市政协文史委与民主党派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两次对全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情况进行了专题视察。
  调研显示,南京市目前拥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387处(460个点)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0片历史文化保护区,12片环境风貌保护区,67处重要近现代建筑,726株古树名木等3000多处物质文化资源点。72亿元的投入,主要用于明城墙、甘熙故居、南京市博物馆新馆、瞻园扩建、大报恩寺复建、白鹭洲公园、颐和路公馆区、胡家花园、蒋寿山故居、南朝石刻等18个重点项目,最大项目投入超过40亿元。
  10亿投入,7亿花在拆迁上
  历史文化遗产大多位于人口稠密、土地成本高的老城区,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政府有限的财力与巨大的保护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市政协委员孙百军透露,老城区的文化遗产保护每投入10元钱,就有7—8元是用于拆迁,真正用于文物保护的只有2—3元。以朝天宫的市博物馆新馆项目为例,6000平方米的新馆建设资金为4000万元,而用于拆迁和环境整治费用高达2.5亿元,如此算下来,新馆每平方米的建设成本竟然接近5万元!同样,正在建设中的大报恩寺项目,总投入10个亿,有7亿元是用于附近2000多户居民的拆迁……
  “遗产保护当变‘死保’为‘活保’”
  如何拓宽融资渠道?市政协委员、民盟南京市委张吉华认为,可在政府主导前提下,吸引社会、民间资本参与,探索出有利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土地运作、拆迁制度。一些历史文化街区,可以采用“镶嵌式”的保护改造方法,以免大拆大建。

  南京市政协委员、致公党南京市委刘嘉英说,遗产保护创新思路就能让“死保”变“活保”。拿南捕厅历史文化街区来说,近万平方米古色古香的明清一条街安排了许多店铺,吸引绿柳居、刘长兴、马祥兴、宝庆银楼等“老字号”落户,按照现代服务业理念,打造成游玩、购物、餐饮一条龙的产业链。与此同时,还可以串点成线,将不同历史时期古迹联接起来。拿秦淮河水上游览来说,除了白鹭洲、夫子庙、长干里景点外,还可把外秦淮河上的七桥瓮生态湿地、石头城鬼脸城、三汊河口闸附近的渡江胜利纪念馆新馆等景点串连起来,丰富水上游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江苏省文物局)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