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熟南门坛上街区被苏州市人民政府命名为苏州市首批历史文化街区,成为常熟古城区即西泾岸、南泾堂和琴川河之后的第四个历史保护街区。
南门坛上地区位于常熟南门外,北依城河(东、西市河),南连招商城,西近尚湖,东跨横泾塘。四面街道标识分别为:东为东仓街以东20米,西为元和路,北为东西市河,南为花园浜路,最南端局部至永济桥。元和塘从街区西部穿过,地块东西长1280米,南北宽800米,形状不规则,似“厂”字,总面积38公顷。整个街区被红旗桥南路隔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部跨元和塘,面积约28公顷;东部在横泾塘两岸,面积10公顷。
核心区域南门坛上北至平桥街,南至南新街,东至小庙场,西至君子弄,因明洪武三年(1370)在此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历代地方官每年必至神坛致祭,以祷风调雨顺、民和年丰,并与神立誓,为民祈福。得此文化基因,自清至民,坛上及其周边区域已发展成为常熟的水路交通汇集地、工商业集散地、市井文化区和富康聚居区,较当时城内的老县场更为繁华,这种景象一直沿续至建国后的七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后,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和城区的扩大,这里的商贸重心大部逐渐南移,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招商城的始成。然而,也正因其交通功能的弱化,该区域成了我市至今历史原真性唯一保护完好的传统街区,并仍然延续着传统商贸活力和市井风情。
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所辖文物鉴定专业委员会,对南门坛上历史街区进行了实地考察,编制了《常熟市南门外历史街区价值评估报告》,报告认为“该街区价值较高,保护利用价值巨大”,类似于开发前的昆山周庄、吴江同里、南京夫子庙、苏州山塘街,是苏州各县市中绝无仅有的一块宝地,是独树一帜的历史街区。
常熟市政府高度重视南门坛上历史街区的保护,市财政拨专款请同济大学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编制南门坛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详细规划,目前,初步方案已经完成,正在论证之中。与此同时,建设部门对环城东路两侧和沿河两侧保护范围内的外墙立面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整治,修整后的沿河立面尽显街区的历史韵味,成为古城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常熟市文物局)